文/图 本报记者 牟泗亭 肖伟
天气转暖,春到田园。在都匀市平浪镇凯口村鲤鱼滩,农村产业革命黔南羊肚菌栽培基地里,平整湿润的菌棚中,一朵朵小伞般的羊肚菌破土而出,长势喜人。村民们手拿小刀,小心翼翼地将菌朵割下来放入桶中。
“引进羊肚菌种植企业后,大家在基地务工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。”凯口村村民郭帮琴说,她从去年10月份开始在基地打工,搭棚、除草、种菌、摘菌,活路不断,5个多月时间已经挣到了8000多元工资。
她口中的企业是贵盐(集团)黔南公司。去年,该公司组织技术人员走访勘察后选址凯口村种植230亩羊肚菌。“这里的农田多年种植水稻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无污染,自然条件适宜羊肚菌生长。”该基地站长张志告诉记者,采取菌稻轮作的方式改变了以前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,能够实现一田两用、水旱轮作。
羊肚菌因形似羊肚而得名,种植周期短、效益好、见效快,相比其他菌类,市场售价高,是增收致富的好产业。去年11月,该基地将大棚分为4个梯队种植羊肚菌。今年2月,基地迎来第一茬羊肚菌开采,新鲜的羊肚菌每斤售价达160元,在市场上供不应求,亩均产量能够达到250公斤以上。
目前,该基地的羊肚菌已经连续采摘了1个多月,“湿不得、干不得,热不得、冷不得,羊肚菌娇贵得很,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8至18度。”张志说,最近气温升高,羊肚菌的采摘已经接近尾声,最多还能采摘10多天。
记者在采访时刚好遇到从成都前来抢购羊肚菌的客商唐博,“这边是第一年种植羊肚菌,我们得到消息晚了,最近几天才赶来,日夜蹲点4天已经收购了14吨羊肚菌。”唐博说,这次收购的羊肚菌个头均匀、颜色黑、卖相好,主要加工为烘干羊肚菌销往欧洲国家,从基地采摘、装车、运输、烘干,整个工序不超过两天时间。
“这种菌稻轮作模式很好,不仅能解决非粮化问题,还能增收致富。”张志说,羊肚菌虽然种植周期短,但是用工需求量很大,基地的羊肚菌自开采一个多月以来,已经吸纳用工超过两万人次,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务工的需求。
接下来,待最后一茬羊肚菌采摘结束后,刚好与农忙时节错开,和优质稻生产正好接茬,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,改良土壤结构,提升地力。张志说:“菌稻轮作这种沃土稳粮的增效模式,可以有效提升羊肚菌和稻米品质,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,充分发挥亩均产出效益,实现了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。”
图为都匀市平浪镇凯口村羊肚菌种植基地(无人机照片)。